在力矩分配法計算中,由A端傳向B端的傳遞系數CAB表示的是:
A.當B端轉動時,所產生B端彎矩與A端彎矩的比值
B.當B端轉動時,所產生A端彎矩與B端彎矩的比值
C.當A端轉動時,所產生A端彎矩與B端彎矩的比值
D.當A端轉動時,所產生B端彎矩與A端彎矩的比值
A.當B端轉動時,所產生B端彎矩與A端彎矩的比值
B.當B端轉動時,所產生A端彎矩與B端彎矩的比值
C.當A端轉動時,所產生A端彎矩與B端彎矩的比值
D.當A端轉動時,所產生B端彎矩與A端彎矩的比值
答案如下:
D解析:提示:當A端轉動時,
D解析:提示:當A端轉動時,

與工程網絡計劃相比,橫道圖進度計劃的方法的缺點是不能( )。
A.直觀表示計劃中工作的持續時間
B.確定實施計劃所需要的資源數量
C.直觀表示計劃完成所需要的時間
D.確定計劃中的關鍵工作和時差
A.直觀表示計劃中工作的持續時間
B.確定實施計劃所需要的資源數量
C.直觀表示計劃完成所需要的時間
D.確定計劃中的關鍵工作和時差
答案如下:
D解析:工程網絡計劃借助于網絡,表示各項工作與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各項工作的相互關系,通過網絡分析研究工程費用與工期的相互關系,并找出在編制計劃及計劃執行過程中的關鍵路線。橫道圖進度計劃是以圖示的方式,通過活動列表和時間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項目的活動順序與持續時間。橫道圖進度計劃的最大優點是簡潔性,表達方式較直觀,易看懂計劃編制的意圖。其缺點有:①沒有通過嚴謹的進度計劃時間參數計算,不能確定計劃的關鍵工作、關鍵線路與時差;②計劃調整只能用手工方式進行,其工作量較大,難以適應大的進度計劃系統。
D解析:工程網絡計劃借助于網絡,表示各項工作與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各項工作的相互關系,通過網絡分析研究工程費用與工期的相互關系,并找出在編制計劃及計劃執行過程中的關鍵路線。橫道圖進度計劃是以圖示的方式,通過活動列表和時間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項目的活動順序與持續時間。橫道圖進度計劃的最大優點是簡潔性,表達方式較直觀,易看懂計劃編制的意圖。其缺點有:①沒有通過嚴謹的進度計劃時間參數計算,不能確定計劃的關鍵工作、關鍵線路與時差;②計劃調整只能用手工方式進行,其工作量較大,難以適應大的進度計劃系統。
擬建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為中等時,下列措施尚不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的規定是( )。
A、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的建筑物采用樁基礎,樁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穩定土層中足夠長度
B、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的建筑物采取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且對基礎和上部結構進行處理
C、抗震設防類別為丁類的建筑物不采取消除液化措施
D、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的建筑物進行地基處理,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小于5
A、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的建筑物采用樁基礎,樁深入液化深度以下穩定土層中足夠長度
B、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的建筑物采取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且對基礎和上部結構進行處理
C、抗震設防類別為丁類的建筑物不采取消除液化措施
D、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的建筑物進行地基處理,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小于5
答案如下:
D解析: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4.3.6條規定,當液化砂土層、粉土層較平坦且均勻時,宜按表4.3.6(見題36表)選用地基抗液化措施。
A項,根據第4.3.7條第1款規定,建筑物采用樁基礎,故采用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時,樁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穩定土層中的長度(不包括樁尖部分),應按計算確定,滿足。
B項,由于擬建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為中等,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由表4.3.6(見題36表)可知,所采用抗液化措施是基礎和上部結構處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滿足。
C項,由于擬建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為中等,抗震設防類別為丁類,由表4.3.6(見題36表)可知,可不采取措施,滿足。
D項,根據第4.3.8條第1款規定,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處理深度應使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減少,其值不宜大于5;大面積筏基、箱基的中心區域,處理后的液化指數可比上述規定降低1;對獨立基礎和條形基礎,尚不應小于基礎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礎寬度的較大值。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小于5,符合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的要求,不滿足。
D解析: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4.3.6條規定,當液化砂土層、粉土層較平坦且均勻時,宜按表4.3.6(見題36表)選用地基抗液化措施。
A項,根據第4.3.7條第1款規定,建筑物采用樁基礎,故采用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時,樁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穩定土層中的長度(不包括樁尖部分),應按計算確定,滿足。
B項,由于擬建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為中等,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由表4.3.6(見題36表)可知,所采用抗液化措施是基礎和上部結構處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滿足。
C項,由于擬建場地地基液化等級為中等,抗震設防類別為丁類,由表4.3.6(見題36表)可知,可不采取措施,滿足。
D項,根據第4.3.8條第1款規定,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應符合下列要求:處理深度應使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減少,其值不宜大于5;大面積筏基、箱基的中心區域,處理后的液化指數可比上述規定降低1;對獨立基礎和條形基礎,尚不應小于基礎底面下液化土特征深度和基礎寬度的較大值。處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數小于5,符合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的要求,不滿足。

在動力基礎設計中,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有()。
A.基礎應與混凝土地面連接
B.基礎不宜與建筑物基礎連接
C.與機器相連接的管道應直接在建筑物上固定
D.應驗算地基承載力并控制基礎的沉降和傾斜
A.基礎應與混凝土地面連接
B.基礎不宜與建筑物基礎連接
C.與機器相連接的管道應直接在建筑物上固定
D.應驗算地基承載力并控制基礎的沉降和傾斜
答案如下:
A,C解析:動力基礎不宜與建筑物基礎或混凝土地面連接,與機器相連接的管道也不宜直接在建筑物上固定,否則會損壞建筑物。
A,C解析:動力基礎不宜與建筑物基礎或混凝土地面連接,與機器相連接的管道也不宜直接在建筑物上固定,否則會損壞建筑物。
在鉆孔中使用活塞取土器采取1級原狀土試驗,其取樣回收率的正常值應介于下列哪個選項的范圍之間?( )
A、0、85~0、90
B、0、90~0、95
C、0、95~1、00
D、1、00~1、05
A、0、85~0、90
B、0、90~0、95
C、0、95~1、00
D、1、00~1、05
答案如下:
C解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9.4.1條第2款條文說明,回收率等于0.98左右是最理想的,大于1.0或小于0.95是土樣受擾動的標志。所以在鉆孔中使用活塞取土器采取1級原狀土試驗,其取樣回收率的正常值應介于0.95~1.00之間。
C解析: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9.4.1條第2款條文說明,回收率等于0.98左右是最理想的,大于1.0或小于0.95是土樣受擾動的標志。所以在鉆孔中使用活塞取土器采取1級原狀土試驗,其取樣回收率的正常值應介于0.95~1.00之間。
構造柱與磚墻接槎處,磚墻應砌成馬牙槎,每一個馬牙槎沿高度方向尺寸,不應超過:
A.100mmB.150mmC.200mmD.300mm
A.100mmB.150mmC.200mmD.300mm
答案如下:
D解析:提示:根據《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02)中第8.2.3條規定,每一馬牙槎沿高度方向尺寸,不應超過300mm。
D解析:提示:根據《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02)中第8.2.3條規定,每一馬牙槎沿高度方向尺寸,不應超過300mm。
在一般鋼筋混凝土工程中,對沒有明顯屈服點的鋼筋質量檢查時,主要檢查的指標有( )。
(1)屈服強度;(2)極限抗拉強度;(3)疲勞強度;(4)伸長率;(5)冷彎性能。
A.(1)(2)(4)(5)
B.(2)(4)
C.(2)(4)(5)
D.(1)(3)(4)
(1)屈服強度;(2)極限抗拉強度;(3)疲勞強度;(4)伸長率;(5)冷彎性能。
A.(1)(2)(4)(5)
B.(2)(4)
C.(2)(4)(5)
D.(1)(3)(4)
答案如下:
C解析:對有明顯屈服點的鋼筋質量檢查時,主要檢查的指標有屈服強度、極限抗拉強度、伸長率和冷彎性能。對沒有明顯屈服點的鋼筋質量檢查時,主要檢查的指標有極限抗拉強度、伸長率和冷彎性能。
C解析:對有明顯屈服點的鋼筋質量檢查時,主要檢查的指標有屈服強度、極限抗拉強度、伸長率和冷彎性能。對沒有明顯屈服點的鋼筋質量檢查時,主要檢查的指標有極限抗拉強度、伸長率和冷彎性能。
下面哪一組屬于變質巖所特有的礦物?
A.石墨、滑石、綠泥石、絹云母、蛇紋石
B.石榴子石、藍晶石、黃玉、滑石、石英
C.綠簾石、綠泥石、絹云母、蛇紋石、白云母
D.石墨、石榴子石、黑云母、方解石、黃玉
A.石墨、滑石、綠泥石、絹云母、蛇紋石
B.石榴子石、藍晶石、黃玉、滑石、石英
C.綠簾石、綠泥石、絹云母、蛇紋石、白云母
D.石墨、石榴子石、黑云母、方解石、黃玉
答案如下:
A解析:提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方解石屬于各巖類共有礦物。
A解析:提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方解石屬于各巖類共有礦物。
下列情況不是混凝土預制樁施工易發生的問題的是( )。
A.接樁質量不好
B.縮徑
C.樁身開裂
D.樁橫向失穩
A.接樁質量不好
B.縮徑
C.樁身開裂
D.樁橫向失穩
答案如下:
A,B,C解析:
樁橫向失穩是截面剛度相對較小的H型鋼樁在沉樁過程中易出現的施工問題。
A,B,C解析:
樁橫向失穩是截面剛度相對較小的H型鋼樁在沉樁過程中易出現的施工問題。
粘土礦物產生于( )。
A.巖漿作用
B.沉積作用
C.風化作用
D.變質作用
A.巖漿作用
B.沉積作用
C.風化作用
D.變質作用
答案如下:
B解析:粘土礦物的形成方式有3種:與風化作用有關,風化原巖的種類和介質條件如水、氣候、地貌、植被和時間等因素決定了礦物種和保存與否;熱液和溫泉水作用于圍巖,可以形成粘土礦物的蝕變富集帶;由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生成粘土礦物。
B解析:粘土礦物的形成方式有3種:與風化作用有關,風化原巖的種類和介質條件如水、氣候、地貌、植被和時間等因素決定了礦物種和保存與否;熱液和溫泉水作用于圍巖,可以形成粘土礦物的蝕變富集帶;由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生成粘土礦物。
條件相同的先、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構件,如果σcon及σl相同時,先、后張法的混凝土預壓應力σpc的關系是:
A.后張法大于先張法B.兩者相等
C.后張法小于先張法D.誰大誰小不能確定
A.后張法大于先張法B.兩者相等
C.后張法小于先張法D.誰大誰小不能確定
答案如下:
A解析:提示:完成第二批預應力損失后混凝土中的預壓應力,先張法:σpc=(σcon-σl)Ap/A0。后張法σpc=(σcon-σl)Ap/An,其中A0為換算截面面積,An為凈截面面積,A0>An。
A解析:提示:完成第二批預應力損失后混凝土中的預壓應力,先張法:σpc=(σcon-σl)Ap/A0。后張法σpc=(σcon-σl)Ap/An,其中A0為換算截面面積,An為凈截面面積,A0>An。
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采用地基承載力理論公式計算快速加荷情況下飽和軟黏土地基承載力時,以下各因素中對計算值結果不產生影響的是哪些選項( )
A.基礎寬度
B.荷載大小
C.基底以上土的重度
D.基礎埋深
A.基礎寬度
B.荷載大小
C.基底以上土的重度
D.基礎埋深
答案如下:
A,B解析:A項,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5.2.5條表5.2.5規定,飽和軟黏土在快速加載情況下其摩擦角為零,查表5.2.5可得Mb=0,因此與基礎寬度無關。B項,根據第5.2.4條式(5.2.4)承載力公式可知,基底以上土的重度、基礎埋深均對地基承載力有影響,而承載力為土體固有的性質,與荷載的大小無關。
A,B解析:A項,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第5.2.5條表5.2.5規定,飽和軟黏土在快速加載情況下其摩擦角為零,查表5.2.5可得Mb=0,因此與基礎寬度無關。B項,根據第5.2.4條式(5.2.4)承載力公式可知,基底以上土的重度、基礎埋深均對地基承載力有影響,而承載力為土體固有的性質,與荷載的大小無關。
天然應力場下邊坡形成后,邊坡面附近的主應力跡線明顯偏移,最小主應力方向與坡面關系表現為( )。
A.近于水平
B.近于正交
C.近于斜交
D.無規律
A.近于水平
B.近于正交
C.近于斜交
D.無規律
答案如下:
B解析:無論在什么樣的天然應力場下,斜坡巖體的主應力跡線發生明顯的偏轉,總的特征為越靠近邊坡,最大主應力越接近平行于斜坡臨空面,而最小主應力則越與坡面近正交,如圖所示
B解析:無論在什么樣的天然應力場下,斜坡巖體的主應力跡線發生明顯的偏轉,總的特征為越靠近邊坡,最大主應力越接近平行于斜坡臨空面,而最小主應力則越與坡面近正交,如圖所示

下列發生巖爆的相關因素中,()是必須具備的決定性條件。
A.巖性完整
B.高圍巖應力
C.洞室埋深
D.開挖斷面形狀不規則
A.巖性完整
B.高圍巖應力
C.洞室埋深
D.開挖斷面形狀不規則
答案如下:
A,B解析:完整堅硬的巖性和較高的圍巖應力是產生巖爆的必備條件。
A,B解析:完整堅硬的巖性和較高的圍巖應力是產生巖爆的必備條件。
在荷載作用下,側焊縫的計算長度不宜大于( ),當大于上述數值時,其超過部分在計算中一般不予考慮。
A.40hf
B.60hf
C.80hf
D.120hf
A.40hf
B.60hf
C.80hf
D.120hf
答案如下:
B解析:根據《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第8.2.7條:側焊縫的計算長度不宜大于60hf,當大于上述數值時,其超過部分在計算中一般不予考慮。
B解析:根據《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第8.2.7條:側焊縫的計算長度不宜大于60hf,當大于上述數值時,其超過部分在計算中一般不予考慮。
判別粘性土軟硬狀態的指標是:
A.塑性指數B.液限C.液性指數D.塑限
A.塑性指數B.液限C.液性指數D.塑限
答案如下:
C解析:提示:液性指數IL=(w-wp)/(wL-wp),天然含水率w越大,其液性指數IL數值越大,表明土體越軟;天然含水率w越小,其液性指數IL數值越小,表明土體越堅硬。
C解析:提示:液性指數IL=(w-wp)/(wL-wp),天然含水率w越大,其液性指數IL數值越大,表明土體越軟;天然含水率w越小,其液性指數IL數值越小,表明土體越堅硬。
下列關于纖維結構材料的敘述,哪一條是正確的?
A.各向同性
B.平行纖維方向的導熱能力大于垂直纖維方向
C.平行纖維方向的抗拉強度劣于垂直纖維方向
D.纖維結構材料的各方向強度均很高
A.各向同性
B.平行纖維方向的導熱能力大于垂直纖維方向
C.平行纖維方向的抗拉強度劣于垂直纖維方向
D.纖維結構材料的各方向強度均很高
答案如下:
B解析:提示:纖維結構材料各向異性,平行纖維方向的導熱能力與抗拉強度均較高。
B解析:提示:纖維結構材料各向異性,平行纖維方向的導熱能力與抗拉強度均較高。